朱玖瑩(1898~1996)出生於清末湖南省長沙,曾擔任多個政府機關要職(註一),係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與書法家,其書法啟蒙自其父,後師從「國民黨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譚延闓(註二)。 1951年隨國民政府播遷來臺擔任公職,公餘之暇仍追隨譚延闓先生鑽研顏真卿書法,得以觀其用筆要訣,未曾間斷,是一脈相傳的顏體嫡系傳人,兼臨北碑、篆隸、行草,行筆如行雲流水揮灑自如、圓熟樸厚。 1968年退休後隱居於臺南安平古蹟英商德記洋行旁。故自號安平老人、安平久客,堂號為師掃帚齋。 曾於1990年4月獲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文藝獎書法教育特別貢獻獎。著有《學書淺說》、《臨池三論》等書。對書法學習者助益頗大。 1996年5月時返回湖南探親,後於同年9月3日病逝於湖南。 朱玖瑩先生生前曾贈送一付墨寶給先父。 上聯「雁鳴先生正之 掃地焚香 清福已具 」 下聯「粗茶淡飯 樂天不憂 甲寅冬朱玖瑩」 中間文字內容取自唐朝詩人高適(達夫)《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中第九首 「朝從北岸來,泊船南河滸。試共野人言,深覺農夫苦。 去秋雖薄熟,今夏猶未雨。耕耘日勤勞,租稅兼舄鹵。 園蔬空寥落,產業不足數。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 書法家朱玖瑩墨寶 這首詩描述作者泊船黃河南岸時與當地農夫的一番對話。「朝從北岸來,泊船南河滸」,指出自己由北到南的遊歷路線,意指所寫不是某一地之事,而是從北到南,滿目所見皆是如此。詩中反映了農村凋敝的境況,農民在自然災害和重稅盤剝下的貧苦生活。作者雖有心向朝廷建言獻策,卻又不得其門而入。詩句充分表現出對政治現實的不滿、無奈和對窮苦農民的深切同情。這首詩歷來受到高度評價,高適因此被認為是唐朝著名詩人中第一個以詩歌形式反映農民疾苦的詩人。 朱玖瑩先生書寫此墨寶之意旨為何,不得而知,或許是提醒當代政府的領導者,莫在獲取政權後迷失方向,施政應該以天下蒼生為念。 註一 湘軍總司令部政務委員兼秘書、內政部土地司司長、衡陽市長、湖南省民政廳長、財政部鹽務總局局長兼臺灣製鹽總廠總經理等。 註二 凱書譚延闓、草書于右任、隸書胡漢民、篆書吳敬恆。